分享到:

艰辛探索: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023-02-08 10:48 来源:
【字体: 打印 阅读量:17515


                                           赵  薇


     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后,全国工人阶级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做出了巨大贡献。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中国工会也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在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中国工会需要明确工会工作的发展方向和中心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发挥力量。1957年3月,全总决定召开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工会八大”)。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后中国工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这一背景下召开了。
     一、“工会八大”的召开背景
     1953年,“工会七大”制定了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并在其基础上提高职工福利,加强职工教育的基本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从1953年开始,中国工会积极开展工作,工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首先,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工会组织建设逐步强化。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有效地扩大工人阶级队伍对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六次劳大”以来,中华全国总工会就始终着力开展扩大工人队伍这一工作。从“工会七大”到“工会八大”召开前夕,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全国工会会员从1020万人增加到1630多万人。伴随工人阶级队伍的扩大,工会组织的建设也日趋加强。截止“工会八大”召开之前,全国共有25个产业工会(含筹建),工会基层组织为15.7万个,25人以上的工会基层组织比“工会七大”时期增加了2万个。除了组织建设外,各级工会还积极开展工会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广泛吸收积极分子参加工会工作,另一方面则组织培训,培养工会专职干部。从1953年到1957年间,全国工会工作积极分子的人数为389万人,比1953年增长了87.23%,分布于所有的工会基层组织中,成为工会工作的骨干力量。上述这些数字,鲜明地反映了在“工会七大”后,四年来中国工会在扩大工人阶级队伍、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其次,组织劳动竞赛,提高劳动生产率,带领工人阶级投身经济建设。为了全面贯彻“工会七大”以生产建设为核心的方针政策,工会组织举办了广泛而深入的社会主义生产竞赛,直接促进了经济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工业提升。1957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是1952年的223.4%,产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61.1%。在劳动竞赛的引领下,广大职工群众纷纷向先进工作者看齐。“工会七大”至“工会八大”以来,全国荣获各级先进生产者称号的人数达到260万人。这充分反映了在工会组织的领导下,工人群众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开展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革命生产热忱。工人们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进行各种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向企业、工会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工人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四年来提出合理化建议450万件,为国家创造了约9.2亿的经济价值。这些成绩是工人阶级巨大贡献的生动证明。
    第三,提高工人物质文化水平,改善工人生产条件,关心工人生活状况。“工会七大”提出要在发展生产建设的基础上,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从1953年至1957年间,各级工会做出了许多努力。在劳动保障方面,国家投入资金为43.9亿多元,全民参保人数从1952年的330万人提升到1957年初的909万人。各级工会还积极推动疗养院、休养所的建设,组织职工享受休养福利。在安全生产方面,工会积极配合国家或企业开展工作,协助企业编制安全措施计划,合理使用国家拨付的安全生产费用。各级工会组织职工成立劳动保护工作委员会,积极开展工作,推动与企业签订劳动保护协议书,监督企业安全生产,在实际生产中发现问题、指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各方努力下,1954年至1956年的工伤率分别下降了17.24%、20.78%和44.92%。此外,在子女入学、职工住房、女职工保护、困难职工帮扶等方面,各级工会也广泛开展工作,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第四,广泛开展工人思想教育,提高工人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水平。作为“工会七大”制定的方针之一,各级工会在工人思想教育上做了许多工作。1953年以来,工会积极向工人群众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特别是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以来,工人对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条发展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认识到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担负的责任。工会组织还积极开展科学文化教育,提升工人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截止1956年底,在工会开展的扫盲工作中,223.1万职工摆脱了文盲的身份。工会利用全国一万多个工人文化宫、工人俱乐部,组织开展政治文化学习,传播科学知识,组织文化娱乐演出,开展体育活动,提升工人身体素质。
    在成绩背后,工会工作也隐藏着许多问题。从1956年开始,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1956年以来,全国许多地方相继爆发工潮。全总在向中共中央报告中也提到“在1956年一年中,仅就全总收到的报告和直接处理的事件统计,就有罢工29起,请愿57起,其中来全总请愿的有24起。这个统计是极不完全的。(另据外地工会干部来京口述,一年来仅西安发生的罢工请愿有四十多起;上海轻工业公私合营系统发生的有57起,其中罢工10起。)……罢工、请愿的人数,每起一般有十多人至数十人,多者有一二百人,甚至近千人”。到了1957年上半年,工潮规模进一步扩大。
    工潮发生是由多重因素构成的。首先,从经济角度来看,虽然1953年以来工人收入得到提高,但受物价影响,实际收入并未提高,反而变相减少,许多职工家庭生活状况并未得到显著改善,中等及贫困工人数量仍然较多。其次,从劳动力管理角度来说,当时一些企业及地方政府,为了吸引上海、北京等地工人,发布招工信息时故意变相夸大或隐瞒生产生活条件,工人到岗后发现情况不符,于是发生请愿情况,要求返回原居住地。
    从工会的角度而言,工会脱离群众是造成工潮发生的重要原因:“工人闹事事件,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把工会撇在一边。因为这些工会组织不关心或不支持群众的正当要求,甚至为行政方面的官僚主义辩解,为一些不合理的决议和规定等辩护。……当工人和行政领导方面的矛盾尖锐化以致用偏激的方法解决时,工人就把工会撇到一边去。工会失去了群众。工会脱离群众到这种程度,不是工会工作的‘危机’吗?”
    工会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脱离群众的情况是如何产生的?工会干部对这一问题分歧较大。1957年,时任全总办公厅档案处处长丁云发表《对于工会作用问题的一点意见》。对“工会七大”优先发展生产的既定方针,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面,工会仍然是保护工人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的组织(只是保护的性质和方式和在资本主义下面大不相同了)。工人群众加入工会,仍然是希望工会给他们撑腰,给他们做主,替他们说话。这就是工会的‘专业’,这就是工会工作的特色,这就是工会的基本作用”。在他看来,正是由于工会没有将维护职能作为首要任务,而是重视建设职能,因此导致了工会出现官僚作风,脱离工人群众。此后,丁云又发表《工会存在的客观基础是什么》,详细分析了国家与工会的关系问题,重申工会的存在首先就是要发挥工会的维护职能,而不是其他。这篇文章不仅再次强调了优先发挥工会的维护职能,而且公开为李立三辩护,因而在工会干部中产生了很大反响。
    与丁云有相似观点的工会干部不在少数。当时“全国工会干部数万人,反对或怀疑决议的来信有500 多件,有的信上也有几十人签字的”。全总第七届经费审查委员会主席王文兴、《工人日报》社社长陈用文等人也先后发表了与丁云相似的观点,认为工会脱离群众的根源在于工会职能的错误定位,李立三关于工会与企业、与党存在人民内部矛盾的判断是正确的,想要改变工会当前脱离群众的困境,就需要先明确工会与企业、党的关系,优先发挥工会的维护职能。
    对于上述意见,也有许多工会干部并不认同,他们纷纷发表文章对丁云的观点进行反驳。这些观点否认工会脱离群众、官僚主义是由于工会方针路线出了问题,认为是工作方法的问题。这些争论“在许多工会工作者中间,引起了新的思想混乱,对过去工作的成就不敢肯定,对于党组扩大会议所确定了的工会工作的方针任务发生了动摇,对于全总领导以及对党和行政方面的消极抱怨情绪有所滋长”。1957年9月,全总党组第二次扩大会议召开,会议认为1951年全总党组第一次扩大会议的决议是正确的,暂时平息了关于工会工作问题的争论。
    在这场争论中,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的赖若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1951年12月,赖若愚接任李立三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在工作之初,他强调“今天工人阶级已经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它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巩固这个政权,建设这个国家,向着社会主义前途前进。工人阶级的当前利益,要服从这个长远利益。工联主义倾向正是忽略了这一点”。当时赖若愚也认为工会首先应当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工人利益要让位于集体利益,凡是与此相反的观点都属于“工联主义”的范畴。但随着工作的深入,他对工会与党、与企业之间的认识开始明显转变。在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上,赖若愚在讲话中提出“解放初期的几年当中,在工会工作的领导思想上,曾经发生过经济主义的错误。可是在反对经济主义之后,却又犯了另一种错误,即注意了发展生产,而忽视了改善生活,以致严重地脱离了群众。”赖若愚虽然没有否定对李立三的批判,但他也认识到片面地突出发展生产,忽视群众利益,忽视工会的维护职能,会导致工会工作出现严重错误。在此后的工作中,赖若愚进一步在全国各地调查工会工作情况,深入思考工会的地位与性质问题。
    1957年5月,赖若愚在全总直属机关党员干部大会上发表了关于整风运动的报告,详细分析了工会与工厂行政、工会与党之间的关系。
    关于工会与行政的关系,赖若愚指出“工会与行政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这样说法是没有错误的,而且是首先应当肯定的……不过这并不等于没有矛盾,矛盾还是有的……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我们特别强调了工会与行政的一致性。这应当说是必要的……但是强调了工会与行政的一致性以后,却忽略了两者的差别,甚至有一个时期,只准一致,不准不一致。这样,工会所做的工作,差不多都是行政领导布置的事情。结果,形成工会与行政‘一鼻孔出气’,模糊了工会工作的特点。在过去一个时期,工会对于群众的支持是不够的,工会好象是行政的代表,代表行政说话,因此,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时候,也就起不了什么作用。”
    关于工会与党的关系,赖若愚指出“工会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这是毫无疑问的,应该强调的。但从组织上来说,工会是一个独立的组织。它必须倾听群众的意见,根据群众的意见来办事。工会组织要很好地把党的领导和群众意见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即通过群众自己的独立活动来体现党的领导。过去,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也解决得不好,强调了党的领导(这是对的),而忽略了工会在组织上的独立性。”
    然而,在同年9月召开的全总党组第二次扩大会议,赖若愚在报告中又拥护了全总党组批判李立三的决议,并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认可。但两个月后,赖若愚在《工人日报》发表了《关于工会的作用与地位》一文,又再次表达了与李立三相近的观点。赖若愚这种矛盾着的思想变化,其实正是当时工会内部思想争论的一个缩影。如何解决这些思想问题,明确工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职责与任务,正是“工会八大”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工会八大”关于工会工作的艰辛探索
    1957年12月2日,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正式召开。这次大会的代表共有999人(含候补代表100人),代表全国1630万名工会会员。这次大会规模很大,盛况空前。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各民主党派等多家单位发来贺电、贺信,53个国外工会组织或个人出席大会。大会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刘长胜致开幕词,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发表祝词,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赖若愚作工作报告。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全景.jpeg
    刘少奇在祝词中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我国人民在今后10年到15年内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实行工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把我国建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在这样一个宏伟目标面前,党中央认为“工人阶级目前的中心任务,就是坚持执行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掀起新的生产高潮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党中央的祝词强化了对工会建设职能、参与职能、教育职能的期望和要求。在建设职能和参与职能方面,“全体工人和全体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团结一致,为办好企业而奋斗。我们的企业管理制度是高度集中和高度民主相结合的制度。一切企业必须服从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在教育职能方面,“工人阶级绝不因为自己是领导阶级就不需要自我教育了,相反,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工人阶级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方面也必须起模范作用。”在维护职能方面,祝词指出工人阶级“考虑问题要从6亿人口出发,而不是只从某一部分人出发;要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利益出发,而不是从眼前的利益出发。……在改善生活问题上,工人阶级应当照顾到全国人民主要是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力求使工农生活水平比较接近,以利于加强工农联盟”。党中央的祝词基本体现了“工会七大”制定的工会方针,并进一步强化。这份祝词也奠定了“工会八大”的基调。
    面临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任务,面对党和国家对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的新要求,“工会八大”对工会工作进行了深入探索,对工会职能和工会组织建设提出了具体安排,为工会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从工会建设职能而言,“把社会主义竞赛推向新的高涨”是“工会八大”之后的工会工作的重点方向。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是工人阶级在历次生产运动中的重要方法,是工会发挥建设职能的重要途径,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期间已经得到验证。赖若愚在报告中从理论、内容、方式等方面对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重要性作了阐释。首先,他从“矛盾论”的角度说明组织社会主义竞赛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不断地处理先进同落后的矛盾。这具体表现为先进企业与落后企业、先进生产者与普通生产者的矛盾。通过竞赛影响,使普通劳动者达到先进者所具备的高的生产水平,那么社会生产的总体水平就会有质的提升。其次,他指出组织社会主义竞赛中,技术是核心。只有提高核心技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而不是单纯地提高劳动强度,依靠加班加点突击生产。第三,他指出组织社会主义竞赛,人是关键,老工人、技术人员和职员非常重要。第四,组织社会主义竞赛要以恰当的形式和正确的目标为导向,在形式上要重点开展先进生产者会议,在目标上要以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为目标。最后,他还提及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提高产品质量,保障生产安全等内容。关于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部署是“工会八大”关于发挥工会建设职能的主要方向。
    “坚持民主集中制,广泛地吸引职工群众参加企业管理”是“工会八大”关于发挥工会参与职能的核心要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出现过工厂管理委员会、职工代表会议、劳资协商会议、增产节约委员会等企业民主管理形式。“工会八大”提出要进一步吸收新的经验,发扬民主,吸收职工群众参加企业管理。赖若愚在报告中提出工会开展工作要结合整风运动的经验,通过大字报、座谈会和辩论会等形式发现揭露企业内部矛盾,集思广益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发现领导和职工的缺点,有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职工代表大会作为职工群众参加企业管理、监督企业行政、加强职工自我教育的组织,在职工群众参与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当将整风方法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紧密结合起来。赖若愚在报告中明确强调工会的职责就是要“准备和召集职工代表大会,监督职工代表大会决议的贯彻执行”。同时,不断强化工会小组的作用发挥。通过实现“统一领导和群众路线相结合……坚持这样的民主集中制,就能够密切领导同群众的联系,正确地处理企业内部的矛盾,加强职工群众的劳动纪律,更好地完成国家计划”。
    “加强对职工的政治、文化、技术教育,组织职工的文化、体育活动”是“工会八大”为工会发挥教育职能确立的新目标。赖若愚在报告中重点说明了政治教育的对象、内容和主要方式。他指出工会必须要通过整风运动和社会主义教育,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剥削阶级出身的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造。对“反社会主义分子、流氓、阿飞和严重违法乱纪分子”需要进行坚决的斗争,必要时要将其开除出工人阶级队伍。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是“使工人懂得:必须在共产党领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觉悟,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增强阶级内部的团结;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保持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努力生产,克勤克俭,以自己的模范作用,带动全国人民,为完成社会主义建设而斗争”。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还有定期进行时事政治报告、“忆苦思甜”、举办革命历史讲座等方式。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外,工人的文化技术学习也需提高加强。赖若愚指出群众之间要展开互助式的学习,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工会大力开办各种类型的训练班,组织职工学习技术和文化。
    从工会维护职能而言,“工会八大”提出“从全局出发,逐步改善职工生活”的任务。 “工会八大”提出工会要在保障全局的前提下,开展维护工人群众利益的工作。这体现了工会维护群众利益这一核心职能的必要性。赖若愚在报告中坚持了党中央提出的工人阶级考虑问题要从全国6亿人口出发的精神指示,指出改善职工生活必须建立在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基础之上。但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在加强生产时工会不应当忽视工人的生活问题。因此,他提出工会在处理改善工人生活方面需要注意的几点原则。如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对于职工合理的要求,我们必须给予支持,并且帮助行政尽快地予以解决。”面对职工不合理要求时以教育方式解决,“对群众要求不加理睬、敷衍塞责,是不对的;对群众要求不加分析、盲目支持,也是不对的。”工会必须积极参与国家关于工资、福利等政策法令的制定和执行。工会需要详细掌握职工群众的动态,积极向党和国家提出建议,协助党和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令,将这些政策和法令向职工宣传解释到位,遇到一切违反政策法令的现象,进行坚决斗争。工会还要进一步协助政府和企业改善工资制度、开展防病防工伤工作、改善工人住房问题等。可以说,“工会八大”在工会维护职能问题上,制定了比较细致的工作计划,以为此后工作开展提供指导。
    要全面发挥工会的各项职能,工会组织建设必不可少。“工会必须不断地加强同广大职工群众的联系,这是搞好工会一切工作的基本条件。”“工会八大”对工会组织建设工作从四方面提出要求:一是从思想上、作风上去除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二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党对工会运动的正确指导路线;三是改造工会干部队伍,提高工会干部素质;四是调整工会组织机构,协调中华全国总工会与各级工会之间的工作关系。
    在具体内容上,“工会八大”关于工会组织建设比较突出的一项内容就是将《中国工会章程》中规定的“我国工会是按照产业原则组织起来的”修改为“我国工会是按照产业和地区相结合的原则组织起来的”。许之桢在《关于修改中国工会章程的报告》中指出:“产业和地区相结合的原则,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省辖市、县(镇)工会联合会是当地工会组织和各产业工会组织的地方联合领导机关;中华全国总工会是各地区工会组织和各产业工会组织的全国联合领导机关。”工会组建原则的变化是这一时期工会组织建设的一个新探索,其根源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各地工业基础及发展情况存在的差异。如果继续以产业工会作为工会组织的主要形式,那么就会出现各级工会工作差异过大、上下互不相统的局面。经此一改,工会组织体系能够契合行政区划体系,在各地党委组织领导下,兼顾产业与地区的特点,履行工会职能。
    总之,在党中央关于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认识基础上,“工会八大”对之后工会工作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57年12月12日,在全总副主席朱学范的致辞中,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三、“工会八大”的评价与影响
    “工会八大”是进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召开的一次工会全国代表大会,也是这一时期召开的唯一一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在当时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同时也有不足。
    “工会八大”是一次成功的大会。“这次大会总结了工会‘七大’以来的工作经验,规定了工会工作的具体任务,通过了新的章程,选举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八届执行委员会。这次大会是团结的大会!是动员全国职工掀起一个生产高潮,迎接即将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大会!”特别是这次大会在坚持“工会七大”“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并在其基础上提高职工福利,加强职工教育”的基本方针上,进一步阐述了工会应发挥的职能,对工会工作内容进行了细致的探索。大会较好地结合了“中共八大”制定的政策方针,在动员工人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参加企业民主管理,实现工人自我教育,维护工人合理利益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同时,为了保障工会职能的发挥,大会还加强了工会组织和工会作风的建设,剖析了“工会七大”以来发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这些举措无疑都对中国工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影响。大会对工会组织建设提出的新探索也有很强的历史影响。例如《中国工会章程》中按产业和地区结合组建工会的原则,时至今日依然是中国工会坚持的一项组织原则。“工会八大”在当时确实起到了动员全国工人阶级“以百倍的信心和毅力,来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工作中和作风上的缺点,掀起一个持久而广泛的生产高潮,以昂扬的志气,饱满的劲头,勤劳勇敢,克服一切困难,来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光荣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的作用。
    然而,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受当时条件,“工会八大”也有历史局限。如未能从根本上重视工会的维护职能,工会脱离群众的状况仍然存在。虽然这次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要对工会维护职能进行探索,保障职工群众的合理诉求,但工会的维护职能被置于工会各项职能的末尾,未能引起更大的关注。之后,工会工作更多重视建设职能的发挥,对工人群众的合理诉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工会脱离群众的情况,也影响到工人群众对工会的信心。特别是受当时“左”倾思想的影响,“工会八大”制定的工作内容未能贯彻落实,进而影响了“工会八大”的历史地位。
    1958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党的八大二次会议。这次会议对国内主要矛盾做出了错误判断,使“左”的错误严重起来。中华全国总工会于1958年5月26日召开扩全总党组第三次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原本是讨论党中央于3月提出的《关于工会组织问题的意见》,研究解决工会体制问题。但受“左”的思想影响,会议开始之后转变为一场政治运动,矛头转向批判陈用文、秦达远等发表过反对全总党组第一次扩大会议决议意见的工会干部,进而发展成为对赖若愚、董昕等人的批判,认为全总领导机构存在“以赖若愚、董昕为首的少数领导人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和宗派主义”,“赖若愚、董昕为首的少数领导人所犯的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和宗派主义错误,不仅是重复了李立三同志在工会工作中曾经犯过的脱离党的领导、脱离政治的工团主义和经济主义的错误,而且他们的错误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更有新的发展,性质更加严重,影响更加宽广,因而给党造成的损失也更大。”在这种严肃的政治氛围中,工会工作遭受严重影响。此后,甚至一度产生“工会消亡风”等问题。工会工作不仅未能沿着“工会八大”制定的方向发展,反而在运动中屡受冲击。1966年12月底,中华全国总工会被迫停止工作。直到“工会八大”召开21年后,中国工会才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责任编辑:刘芳